中央一号文件大家谈 | 沈锋:当好“田医生” 守住“金粮仓”
编者按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围绕粮食安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增收致富等百姓关心的9个方面,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如何理解文件的部署和相关要求?今年的三农工作应该怎么干?
即日起,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精心策划《一号文件大家谈》专题,邀请权威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知名人士,深入解读阐释一号文件,凝聚起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2月1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沈锋时,他刚送走来自陕西清涧县的客户。
“客户有600亩地,想让我们做下土壤检测,并给出合理化的种植建议。”沈锋是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凌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专为土壤把脉问诊对症开方。“以前种地都是凭感觉,现在种前先看‘处方’。”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粮食生产的根基,而健康的土壤更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守住14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底线。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提出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重点补上土壤改良短板等一系列举措,这些与沈锋他们公司的业务十分契合。
2016年8月,杨凌锦华生态公司在杨凌注册,多年来一直与“土壤”打交道,致力于我国耕地安全利用和耕地质量提升工作。
黑土、黄土、红土……记者看到,在杨凌锦华生态公司的陈列柜里,存放着全国多地的土壤样本。“目前我们国家存在耕地数量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低等现状,其中有1/6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2/3的耕地是中低产田。”沈锋介绍说。
把准脉更要开出好方子。受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盐渍化粮田土壤改良修复及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几年来,沈锋和团队成员用双脚丈量土地,足迹遍布全国11个省区市。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块块盐碱地、受污染农田、撂荒地变成了如今的“金粮仓”。
精湛的“医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慕名前来寻求合作。“目前,在整个陕西省我们应用推广的示范基地有5个,面积超过了8000万亩,为当地带去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沈锋说,仅在宝鸡凤县开展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以及修复后的土壤质量提升,就使凤县的受污染农田安全使用率达到100%,治理周期也比传统修复期缩短一年。
在开展土壤修复技术服务的同时,他们还将杨凌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至全国多地,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杨凌新范式。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的发布为今年的耕地保护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文件提出,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重点补上土壤改良等短板,加强动态监测,有序开展试点,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一系列举措。”沈锋说,这是他们的工作指南,连日来他和同事们一直都在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沈锋表示,他们将认真落实一号文件精神,铆足干劲,一如既往做好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种植指导、土壤改良,关中破坏耕地的恢复重建利用,以及陕南山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在典型盐质化农田的土壤改良治理和关键技术攻关上开展更多工程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大陕西未利用地和撂荒土地再利用,为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从大肥大药到吃“营养餐”,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施水施肥,沈锋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让每寸耕地都成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丰收沃土。
春天的奋进曲已经奏响。带着“净土蓝天修发展之殇、青山绿水锦华夏之秀”的美好愿景,“土壤医生”沈锋将和同事们一道,再次踏上祖国的万里山川,为土壤把脉开方、为国家粮食安全护航。